今天,乘著國泰公司的航班,和十幾名小伙伴們,與沃亞游學踏上了美國游學之旅。
在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之后,我們在中午到達大洋的彼岸。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和爸爸媽媽一起去dollar租車咯!
到達住宿地的時候太累了,此地與北京時差16小時,此時是中午,往前倒推四小時,再黑白顛倒,算來北京正值深夜,真是恍若隔世。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出關手續,正式踩在美國的土地上,全體人員人困馬乏,呵欠連天。可不,在祖國,此時正是酣眠之時!好好的休息一下……明天,就要插班進美國的學校啦!!!
2月1日
伴隨著新鮮的空氣,一大早碰到路邊跟媽媽一起賣cookie的小妹妹,支持勤工撿學買了兩盒。
美國的孩子非常獨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從很小就開始打工,從很小就有這種經濟意識。美國的家長總會要求孩子,你都上初中了,假期該打工了。甚至,對小學生也如是要求。大冷的雪天,天還未亮,小孩子就要從暖被窩里爬起來,去送報紙,而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或是不差錢的什么銀行高管。
美國的家長們為什么要讓孩子從小就出去打工呢?我看到了這樣幾點原因:
一、培養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美國爸媽認為:只有出去打工才能真正接觸到社會。學校是一個同齡人的群體,而工作的地方什么樣的人都有。他們認為,讓孩子早日接觸到不同的人,學會與他人共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些沒有打過工的或者是打過很短時間工的學生與那些堅持工作的學生,無論是在與人交流的能力上,還是與人合作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家長經常說,這種能力是能在以后培養的,但美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知識是什么時候都能夠學習的,但是這種能力只有在小的時候培養,才能夠形成一種性格。所以,在美國即使是非常有錢的家庭也會讓孩子出去打工,為的就是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
二、讓孩子養成理財的習慣
美國家長認為,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收入時,他們就會對于錢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不僅能夠意識到掙錢的不易,更能學會理財,從而把錢用在刀刃上。
美國的家庭一般不會給孩子支付全額學費,而美國大學的學費對于一般的家庭也是相當高的,尤其是要想上名校或者是外州的學校,費用就更高。一般的美國家庭都有兩三個孩子,出于公平公正的原則,家長不可能只供一個孩子上昂貴的大學。所以美國的學生基本上都要靠打工來掙取學費。
在美國,學生存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可是在中國,即使是已經滿18歲的成年人,很多人卻從未往銀行中存過一分錢。
三、讓孩子忙碌起來
有這樣一句話:“最有效率的人是那些最忙碌的人。”我認為這句話非常正確。如果一天只有一項任務要完成的話,那么做一項任務的時間就會被拉長到一天;而如果一天有十項任務要做的話,那么做一項任務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效率就必須提高。
美國的學校相對而言要輕松得多,如果不選AP課的話,課程基本上沒有什么難度。學生可以參加許多課外活動,但是還是會有大把的空余時間。
四、培養孩子的敬業精神
在美國孩子心中,工作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和朋友出去則是第二位的。
而中國的同學們,很多人高考結束也想出去打工。但是這些同學們的敬業精神比起美國的孩子們要差上一大截。他們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開脫自己,而他們的父母竟然會幫著為自己孩子開脫!這種敬業精神,真的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吧。
美國與中國相比,為孩子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機會,我們或許不能將美國人的這一套照搬過來,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有他們的道理。而將這種道理灌輸到對中國孩子的教育中去,才是重要的事情。
上午圖書館看書借書,培養閱讀英文原版書的興趣和習慣。
有調查表明: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是美國兒童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兒童的六倍。
首先,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讀物過于“超前”了。
在中國,適合二至八歲的兒童閱讀的課外書籍數量本來就比美國少,而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閱讀材料多是《唐詩三百首》及一些情節復雜的故事,大多數書籍的內容超過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難以流暢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所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少,閱讀量也就小了。
兒童讀物應該分為教師指導孩子學習的書籍和專門給孩子閱讀的書籍兩種,也就是分為“精讀”的書和“泛讀”的書,中國孩子嚴重缺乏泛讀讀物。父母給孩子買的課外讀物基本都屬于精讀類。中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里學課文就是“精讀”的方式,課外讀物還要“精讀”,倒盡了他們的胃口。沒有興趣,閱讀量自然就上不去。
分析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精讀”讀物的原因,在于中國父母比較注重閱讀的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讀了一本書之后,就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遠意義,理解它的遣詞造句、描寫手法和意境,在父母眼里,孩子讀完一本書都要說出個子午卯酉來才算沒有白讀,孩子能把看過的東西背下來最好,如果孩子最終能把讀過的東西運用到寫作文上,提高作文水平才算達到了閱讀的終極目的。
實際上,閱讀本身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不是讀了幾本書或者背了幾本書就可以顯現出來的,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和習慣,好比蓋房子打地基,一時還看不出來房子的樣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蓋就怎么蓋。地基打不好,后面蓋樓用的磚瓦再漂亮、昂貴都沒有用。
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認知水平和理解消化能力都不強,所以兒童閱讀書籍的內容應當簡單化、適合孩子口語表達,要多選擇一些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趣味短文和可供孩子們相互談論的簡單故事,才有利于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父母領孩子到圖書館、書店去,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看的書,不要對他們的閱讀書目指手畫腳,不要以自己的標準為孩子做選擇,要知道,他們只有喜歡一本書才會看得進去。
其次,中國孩子閱讀量比美國孩子小,還和中國父母陪孩子讀書的時間上比美國父母少有關。
美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每天抽時間給孩子讀書,直至孩子上學了,依然會保持每晚睡覺前給孩子讀書的習慣。而中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花時間在教孩子認字上,而不是讀書。孩子上學以后,很多中國父母肯花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卻不肯花時間陪孩子讀書,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孩子不完成作業老師會批評,他自己知道厲害關系,即使家長不陪不督促,他也要完成的,父母如果把功夫下在這兒,孩子有了依賴心,把寫作業變成給父母老師寫的了,慢慢地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不說,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精神也難以培養起來。
孩子上學以后,看書的時間驟減,同時電視與電腦游戲也在爭奪課后的時間,這一階段讀書習慣最容易被打破。所以在這一時期父母要把功夫花在陪孩子讀書上,讓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能夠保持下去。
中國父母可以向美國父母借鑒,每天在睡覺前抽出半小時的時間讀書給孩子聽,既密切了和孩子的關系,也容易堅持下去。
下午去Santa Monica State Beach玩耍。
這里在十號公路的盡頭,是洛杉磯最有名的海灘之一。白天到處是比基尼辣妹和海灘褲猛男,在曬日光浴,或慢跑,或騎單車,或打沙灘排球,在這里可以感受到真正的陽光加州。入夜后,可以逛逛第三街徒步區。
美國伊利諾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主要從事兒童閱讀研究,他曾深入地研究了中國兒童的課外閱讀并與美國的兒童閱讀做了比較,得出了如下結論:一個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為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是美國兒童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兒童的六倍。
產生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安德森教授認為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讀物過于“超前”了。
在中國,適合二至八歲的兒童閱讀的課外書籍數量本來就比美國少,而父母給孩子選擇的課外閱讀材料多是《唐詩三百首》及一些情節復雜的故事,大多數書籍的內容超過了孩子的認知水平,孩子難以流暢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不到閱讀的樂趣,所以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少,閱讀量也就小了。
兒童讀物應該分為教師指導孩子學習的書籍和專門給孩子閱讀的書籍兩種,也就是分為“精讀”的書和“泛讀”的書,中國孩子嚴重缺乏泛讀讀物。父母給孩子買的課外讀物基本都屬于精讀類。中國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里學課文就是“精讀”的方式,課外讀物還要“精讀”,倒盡了他們的胃口。沒有興趣,閱讀量自然就上不去。
分析中國父母給孩子選擇“精讀”讀物的原因,在于中國父母比較注重閱讀的短期效果,希望孩子讀了一本書之后,就能牢牢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和深遠意義,理解它的遣詞造句、描寫手法和意境,在父母眼里,孩子讀完一本書都要說出個子午卯酉來才算沒有白讀,孩子能把看過的東西背下來最好,如果孩子最終能把讀過的東西運用到寫作文上,提高作文水平才算達到了閱讀的終極目的。
實際上,閱讀本身對人的影響是長遠的、潛移默化的,不是讀了幾本書或者背了幾本書就可以顯現出來的,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們的讀書興趣和習慣,好比蓋房子打地基,一時還看不出來房子的樣子,但是地基打好了,后面想怎么蓋就怎么蓋。地基打不好,后面蓋樓用的磚瓦再漂亮、昂貴都沒有用。
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是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關鍵時期,但是這一階段的孩子認知水平和理解消化能力都不強,所以兒童閱讀書籍的內容應當簡單化、適合孩子口語表達,要多選擇一些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趣味短文和可供孩子們相互談論的簡單故事,才有利于引起他們的閱讀興趣。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父母領孩子到圖書館、書店去,讓孩子自己選擇要看的書,不要對他們的閱讀書目指手畫腳,不要以自己的標準為孩子做選擇,要知道,他們只有喜歡一本書才會看得進去。
其次,安德森教授認為中國孩子閱讀量比美國孩子小,還和中國父母陪孩子讀書的時間上比美國父母少有關。
美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每天抽時間給孩子讀書,直至孩子上學了,依然會保持每晚睡覺前給孩子讀書的習慣。而中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更多的是花時間在教孩子認字上,而不是讀書。孩子上學以后,很多中國父母肯花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卻不肯花時間陪孩子讀書,這其實是本末倒置了。孩子不完成作業老師會批評,他自己知道厲害關系,即使家長不陪不督促,他也要完成的,父母如果把功夫下在這兒,孩子有了依賴心,把寫作業變成給父母老師寫的了,慢慢地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不說,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精神也難以培養起來。
孩子上學以后,看書的時間驟減,同時電視與電腦游戲也在爭奪課后的時間,這一階段讀書習慣最容易被打破。所以在這一時期父母要把功夫花在陪孩子讀書上,讓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能夠保持下去。
中國父母可以向美國父母借鑒,每天在睡覺前抽出半小時的時間讀書給孩子聽,既密切了和孩子的關系,也容易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