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久久视频_97视频在线免费观看_涩涩999_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_91免费影视_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观看

游學世界 . 環球視野 收藏 | 設置為首頁
● 游學資訊 當前位置: 首頁 > 教學資訊 > 游學資訊

在深圳,有20萬孩子凌晨5點去香港上學...

所屬分類:游學資訊 發布時間:2019-07-08

 過去20年來,香港與內地的界限變得越來越容易跨越,而在這界限間,始終橫亙著一個名為“雙非兒童”的特殊群體。

 

這群出生在香港、生活在深圳的孩子,擁有香港戶口、享受香港人的一切福利,一出生便被打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而隨著年歲的增長,由于這些孩子的家庭不愿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雙非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408.jpg       

福田口岸排著隊等待跨境上學的孩子們

圖片來源:看客

 

他們每天往返于深港兩地,清晨過關去香港上學,下午又過關回到深圳的家,朝六晚六、一周雙休,成為兩地密切交流的象征之一。

 

城市面貌的轉換,普通話和粵語的切換…是每天發生在這些孩子身上的事情。

 

路途的艱苦、兩地的文化差異、自我的身份認同甚至是家庭矛盾的升級…一切都讓這些孩子的求學之路十分不易。但由于種種特殊的原因,他們始終如被保護在玻璃罩內的鮮花,離真正的香港社會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屏障。

 

  電影《過春天》中的女主角佩佩就是一位 居住在深圳卻在香港上學的中學生

圖片來源:豆瓣

 

在港難融、回歸無門,雙非兒童面臨的尷尬和困境實際并不為大多數人知曉。

 

但最讓人擔心的,是隨著這群孩子的長大,一波又一波的社會潮流可能正將他們塑造成一個孤獨、撕裂而沒有認同感的群體。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457.jpg

 

如果時間可以倒退,那些為了節省20萬超生罰款,把孩子生在香港的“雙非媽媽”,還會堅持一樣的選擇嗎?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清晨5點,當深圳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小女孩文菡的父母已經早早起床,為新的一天做準備。

 

6時20分,文太太的手機鬧鈴響起,她隨即走進臥室叫醒準備去香港上學的女兒。文菡揉著睡眼到洗手間梳洗并換好校服,然后坐在客廳的小凳子上,等媽媽幫她梳辮子。

 

 “證件是至關重要的,忘帶就過不了關!”出門前,文太太為女兒打點好一切,帶上證件、書包、課外活動物品等,準備一同出發前往“校巴”站。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04.jpg    

  早晨6:30,在深圳福田區隨處可見送孩子到邊檢大樓的父母們

圖片來源:新浪網

 

7時05分,跨境“校巴”準時發車,大約7時半抵達皇崗口岸,邊檢人員上車替孩子們逐一辦理通關手續,大約15分鐘,便完成對車上所有學生的檢查。

 

為保障學童的安全和過境的秩序,深港多個口岸于跨境學童通關的繁忙時段辟出“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并設有“學童候檢區域”。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09.jpg

在福田口岸,小女孩一個人站在隔離欄桿旁,望著眼前的邊檢窗口,等待開始過關。

對于這些每天穿梭于深圳和香港之間的孩子來說,小小年紀就要學會“獨立”。

圖片來源:新浪網

 

為方便跨境學童的出入境,香港口岸和深圳邊檢總站,都利用信息科技和便攜式裝置,優化學童過關時所需辦理的出入境手續,每名學童的通關時間僅需幾秒鐘。

 

此刻,跨境上學的旅程走了大半,車上大部分孩子已呼呼入睡,原本喧鬧的車廂變得安靜。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15.jpg 

         早晨6:40和7:40,是跨境學童入關的高峰期,

沒有趕上小車的孩子,就要由父母抱著送到邊檢處。

圖片來源:新浪網

 

當初,“跨境兒童”的父母利用了香港生育入籍政策,有的是為了躲避內地計生政策的超生處罰,有的則是讓子女能夠獲得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其行為帶有很強的投機性。

 

只是如今看來,眼看孩子去香港讀書既辛苦又不劃算,但這些家庭卻無法回頭。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21.jpg

  圖片來源:新京報

 

無論家長們是否后悔,政府是否調整決策,孩子們是無辜的。和文菡一樣,每天仍有上萬名這樣的孩子在口岸兩側奔波往返,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少則兩個小時,多則五個小時。

 

當他們起早貪黑深夜往返在港陸之間,消化著父母巨大的期望,卻難以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身份認同。       

 

 

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生活已被預設

 

香港青年協會針對小學四年級至中三跨境學童的調查顯示,近兩成半受訪學童每日耗費3小時至5小時往返住所與學校;超過四成孩童為了趕上過境回家,沒有參與課外活動;超過兩成孩童覺得自己的學習機會比其他同學少

 

由于在往返學校的交通上花去了較長時間,這些孩子沒有辦法享受完整的校園生活,更缺乏同學、老師等普通學生所能在學校里形成的社交網絡,難以融入香港社會。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28.jpg     

   早上7:30,爺爺已經帶著小孫女到了福田口岸,

等著保姆公司的阿姨們帶孩子過關。小女孩困得邊打哈欠邊伸懶腰。

圖片來源:新京報

 

香港中文大學曾深入調研過港深家庭的跨境活動,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對香港的了解僅限于學校與家之間的往返途中,由于活動范圍受限,幾乎難以參與香港的社區活動,也缺少同香港本地人相處的機會。

 

在學校,他們需要用粵語不斷融入香港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回到家中,則在內地文化環境中以普通話開始另一種生活,顯得進退兩難。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50.jpg      

這些擁有內地人和香港人雙重身份的孩子,一方面缺乏在內地的同學圈和學校知識體系,另一方面又缺乏在香港的社會生活經驗。種種差異下有調查顯示,近8成的學童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如親子溝通問題、教導問題等,影響學童的學業和情緒。

 

加上大多數孩子的家長身在內地,無法與學校老師形成良好的溝通,更加劇了這種惡性循環。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555.jpg       

跨境學童最好的朋友通常都是每天一起上學放學的同伴

圖片來源:博客天下

 

當孩子經歷著身份認同的困苦,他們的父母同樣不易。為了接送孩子通勤,父母兩人中必須至少犧牲一個人的職業生涯,這意味著持續的家庭經濟損失。許多家庭都是以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甚至職業,來換取孩子眼下擁有的一切。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學曾做過一個調查,調查顯示,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超過四成受訪家庭因感情或子女管教問題產生沖突,曾經跟親友談論離婚者占到近四分之一”。

 

電影《過春天》的導演白雪在與各年齡段的跨境學童聊天中,接觸到了一群16歲左右的少女。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00.jpg  

  圖片來源:豆瓣

 

她們的爸爸都是香港人,媽媽則是內地人,每天從深圳出發前往香港讀中學,她們臉上的膠原蛋白還很多,但是少了青春少女該有的光彩和飛揚

 

接觸久了,女孩們漸漸對白雪敞開心扉,白雪發現女孩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問題,每個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些秘密,“深到她們自己都不想去觸碰”。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05.jpg

圖片來源:豆瓣

 

當被問及“你覺得自己是哪里人”時,女孩們的眼神躲躲閃閃,只是回答:我有香港身份。

 

她們在深圳說著廣東口音的普通話,一扭臉就可以變成地道的港式粵語,接起媽媽電話的時候也可以操一口流利的湖南話。”

 

白雪回憶這些女孩,“她們的身份在不停地切換。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19.jpg

圖片來源:豆瓣

 

赴港產子的瘋狂年代

 

深港跨境學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

 

香港回歸之前,這一群體僅有數百人,但隨著自由行的開放,深港兩地人員、經貿往來日益頻繁,非香港人在香港所生的孩子人數也日益增加。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25.jpg      

  圖片來源:新浪

 

2001年時,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僅為620名,這一年香港終審法院判決“雙非”兒童(注:父母雙方皆為內地居民的兒童)莊豐源擁有香港永久居留權。

 

2003年,香港向內地游客開放自由行。內地赴港生子趨勢迅速升溫,到2010年和2011年高峰,出生人數已經躍升到每年3萬多名,占當年全港出生嬰兒總數的37%。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35.jpg       

2012年有香港人在《蘋果日報》刊登反蝗言論

圖片來源:明報

 

受此影響,自2013年1月起,香港政府全面實施“零雙非”政策,“雙非”兒童人數從此停止增長。

 

但在過去十多年間,超過20萬在香港出生的“雙非”嬰兒已逐漸成長到學齡階段。這些拿著香港身份的孩子,大多數都沒在香港成長。

 

因為不愿意放棄香港戶口以及其帶來的教育資源,許多跨境學童開始了漫長的跨境求學路。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48.jpg     

  圖片來源:新浪

 

在深圳福田口岸,每天早上都會有許多小朋友在保姆的陪伴下排隊過關,成為口岸間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2003年9月,深圳邊檢總站在羅湖口岸首次開通了“深港跨境學童專用通道”,將學童與其他旅客分開驗放。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深港跨境學童人數創紀錄地達到了3萬余人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654.jpg

這些背著書包,穿著校服,脖子上掛著過關證件的小朋友們,排隊等待過關,去往香港,開始新一天的課程。這樣的奔波,在成人看來都甚是辛苦,但孩子們卻覺得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和同學一起排隊坐校車,來回地過關,刷胸前的卡片。

圖片來源:Google

 

2017年深圳出臺了應對政策,雙非兒童從2017年秋季學期可憑積分入讀深圳的公辦學校,新政策的出臺解決了雙非兒童家長在教育上的困難,但包括社會福利保障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仍然有待解決和完善。

 

只是對許多在困境之中的雙非家庭來說,這讓他們看到了一絲新的希望。

 

 

 

暑往秋來,過了這夏天,新的一個學期即將開始,接近3萬人的跨境學童也都迎來了新的開始。

 

一年又一年,這群孩子走在深圳河兩端閘口的日子,可能會伴隨著他們從小學、幼兒園、初中…一直到他們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地。

       WeChat 圖片_20190708111700.jpg

     圖片來源:Google

 

參考資料:

新華社 雙城記:跨境學童的一天

新京報 深圳“雙非”兒童的“夾心”生活

博客天下 深圳居住,香港上學:這3萬跨境學童未出生,生活已被預設

每天幾十萬無辜孩子在深港夾縫中輾轉奔波,到底是誰的錯?

鳳凰衛視 深港跨境學童 小小年紀為何如此辛苦?

在香港讀書還是重返內地?20萬雙非家庭的艱難抉擇

去香港生孩子,后悔死了!看看這些孩子被折騰得多么慘……

凌晨四點,去香港上學

家在深圳,而學校在香港 ——《過春天》背后的跨境學童與雙城故事

知乎 港深跨境學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作者: 小林君,精英說作者,英國文化研究領域海歸小碩,用心碼字。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